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,这个节日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二日。寒食节亦称“禁烟节”“冷节”“百五节”,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。
在远古时代,作为禁火节,是因为每年初春的时候,气候干燥,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,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。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,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,即是“禁火”。到了春秋时期,禁火节就转化成寒食节了,其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。再到魏晋的时候,古人把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广开来,甚至扩展到了全国,于是寒食节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,在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。
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、禁烟、祭祖、寒食、插柳、踏青、蹴鞠、植树、秋千、赏花、斗鸡、馈宴、咏诗等。赐宴、赏花、斗鸡、镂鸡子、牵钩(拔河)、钻木取火、放风筝、斗百草、抛堶(瓦石器玩物)等许多活动,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。
在历史上,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禁烟寒食为主,而经历各朝各代的延续,从未间断过,虽然在一些朝代有过禁断,但是还是没有熄灭,其习俗依旧蔓延至全国,深入民心,之后又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,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,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,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,成为家庭和谐、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