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宓
生平
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农历七月二十(阳历8月20日),吴宓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安吴镇安吴堡村。生父为吴建寅,四岁时生母李氏病逝,祖母将吴宓过继给叔父吴建常。 自幼聪慧好学。
宣统三年(1911年),吴宓入清华学堂(1912年改名清华学校)中等科,1916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高等科。1917年,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,攻读新闻学,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,毕业于维珍尼亚大学英文系,获文学学士学位;后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比较文学系,获硕士学位。留美五年间,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,有过不少论著。
1921年,吴宓回国,即受聘在南京高师与国立东南大学(后更名国立中央大学)文学院任教授,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,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、基督教文化、印度佛学整理和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。吴宓在东南大学与梅光迪、柳诒徵共同主编于1922年创办之《学衡》杂志,11年间共出版79期,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,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,未尝尽去先儒旧义,故分庭抗礼,别成一派。这一时期他撰写了“中国的新与旧”“论新文化运动”等论文,采古典主义,抨击新体自由诗,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,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。他曾著有《吴宓诗文集》、《空轩诗话》等专著。
吴宓离开东南大学后到东北大学、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授,1925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筹备主任,以后又在昆明西南联大、成都燕京大学、武汉大学和重庆女子师范学院(西南师范学院前身)等校担任教授。1929年9月钱锺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,成为吴宓的得意门生,师生间常有诗词赠答与唱和,然而1937年因钱锺书一篇书评,师生关系曾紧张了多年。吴在清华期间,曾于1930年游学欧洲,遍历苏、英、法、德、比、瑞士诸国,又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修学年余,所学极博。执教清华期间,吴宓是“清华的一个精神力量。”
吴宓于1941年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部聘教授。1943年至1944年吴宓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,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,1945年9月改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,1946年2月吴宓推辞了浙江大学、河南大学要他出任文学院院长之聘约,到武昌中华大学(华中师范大学前身)任外文系主任,兼校务委员会委员,1947年1月起主编《武汉日报·文学副刊》一年,其间清华大学梅贻琦和陈福田一再邀他回去。至1949年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以文学院院长之位邀他南下,且其好友陈寅恪亦在岭南,教育部长杭立武邀他去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长,女儿要他去清华大学,而他即于4月底飞到重庆到相辉学院任外语教授,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学院文学教授,入蜀定居。1950年4月两院相继撤消,吴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学院,9月又随校合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(后到中文系)任教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![](https://imgs1.zupu.cn/static/web/img/toplogin.png)
- 有价值
- 一般般
- 没价值
![](https://imgs0.zupu.cn/photos/common/20210831/5f77025c-05aa-4528-8ff4-390397a5720d.png)
![](https://imgs0.zupu.cn/photos/common/20210831/fc60bb85-0172-4554-b1b5-84e226beefd2.png)
![](https://imgs0.zupu.cn/photos/common/20210831/77b1b221-2263-4a50-a438-3fe70c458147.png)
24小时热门
推荐阅读
![](https://imgs0.zupu.cn/zupuls/p586/8b9cd830-23e4-45e7-be24-b1625b7fb547.jpg)
关于我们
![](https://imgs0.zupu.cn/photos/common/20210901/fc6ee093-f219-47fc-90da-21bd9721b53d.jpg)
APP下载
![](https://imgs0.zupu.cn/photos/common/20210901/ea3c7971-1e11-4045-b81c-880d962d4986.png)
![](https://imgs0.zupu.cn/photos/common/20201105/f86bb195-6306-4041-b306-d17003e00182.png)